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综合新闻
正文
【致敬】四川大学抗战老战士叶政书、王绰年、潘孝臣
来源: 教育部老干部之家   |    时间:2025-09-16 11:27:16   |   浏览: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教育部老干部之家”刊发了致敬我校抗战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和个人风采——《致敬四川大学抗战老战士叶政书、王绰年潘孝臣》。


从烽火机要员到援非医者,九十六载赤诚心

——抗战老战士叶政书

undefined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96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叶政书提及往事,他眼角湿润,声音却依然铿锵:“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天长县,临近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当年和我一起参军的104人,解放后只剩十余人……如今,就剩我一个了。”

烽火岁月:用生命守护秘密的机要员

抗日战争时期,叶政书在新四军二师担任机要员、交通站站长。“所有党员的名单都在我手上,部队的情报、物资都要经我之手。”他回忆道,“前线将士在冲锋,我虽不在最前沿,却感到肩上担子比山还重。”

首长对机要工作的要求极其严格——“守口如瓶”是他刻进骨血的准则。在一次向山东撤退的急行军中,他前后的战友接连牺牲,只有他带着机密文件活了下来。“我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战争的残酷,让我更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

转战千里:从战场到白衣战线的跨越

抗战胜利后,叶政书随部队从中原辗转至大西南,人生轨迹悄然转向医疗卫生领域。从部队到地方,再到高校,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热忱与严谨。但命运的齿轮再次为他转动——1976年,中国向刚刚独立的莫桑比克派出首批医疗队,叶政书被任命为医疗队总支书记、队长。

远征非洲:仁心仁术书写大爱无疆

经过数日辗转、多次起降,医疗队抵达莫桑比克。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艰难: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全市仅有一所医院、四个病房。叶政书带领的20余人医疗队被分派至两个城市,他所在的太特市更是条件艰苦。“人手减半,但使命加倍!”

undefined

队员们一边为患者看病,一边培训当地医生,每日面对的是疟疾、贫困与医疗资源的极度短缺。然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中国医疗队以仁心仁术践行着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胸中沸腾的是热血,肩上扛起的是国家使命!”叶政书记得,即便语言不通、设备简陋,队员们仍用精湛医术和真诚关怀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

岁月回声: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如今,叶老家中仍保存着当年在莫桑比克的工作笔记和泛黄照片。他说:“当年我们守护的是国家机密,后来我们传递的是生命希望。从战场到医院,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春风拂过老人胸前的军功章,他轻声说道:“牺牲的战友们没能看到今天……但国家强盛、人民安康,便是最好的告慰。”


烽火岁月铸忠诚 赤子之心永向党

——初心如磐|九旬抗战老战士王绰年

undefined

虽已年逾九旬,抗战老战士王绰年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珍藏的军功章上,那些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勋章,静静诉说着七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年少从军:怀壮志赴前线
1945年1月,不足15岁的王绰年怀着“早日赶走日本鬼子”的朴素愿望参军入伍。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她和战友们欢欣鼓舞,以为终于迎来和平曙光。“没想到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老人目光深远,“我们坚信,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就一定能打败蒋介石!”
战地芳华:救死扶伤行使命
解放战争期间,王绰年被安排做护理伤员的工作。“每天亲眼看到战友们负伤流血,更增添了对敌人的仇恨。”说到这里,她不由自主地握紧了双手。在辗转作战中,她三次荣立四等功——行军途中帮战友扛枪背粮,悉心照料病号,在炮火声中坚持学习,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汇聚成革命的洪流。
特殊使命:护送新兵赴前线
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王绰年受命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护送新兵奔赴前线。“虽然不能直接上战场,但让每个战士平安抵达、斗志昂扬地投入战斗,就是最大的功劳。”她与战友们一起为新兵组织欢送仪式,鼓舞士气,让新战士们带着必胜的信念走向战场。
红心向党:圆夙愿再立新功
渡江战役后,王绰年的思想发生深刻转变。“亲眼见证解放军势如破竹,我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之师。”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在她心中炽烈燃烧。虽然因年龄不足一度受挫,但在党支部帮助下,她很快端正思想,于1949年成为首批共青团员,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全军文化大进军中,王绰年以“勤学苦练”的拼搏精神和近乎满分的学习成绩两次荣立三等功。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她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
初心永驻:荣誉属于大集体

“这些奖章不是我个人荣誉,”王绰年轻抚着军功章缓缓说道,“它们属于所有为新中国献出青春和热血的战友们。”老人望向窗外,城市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早已化作历史的记忆,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却永远镌刻在这位九旬老兵的生命中。



烽火铸忠诚,赤心咏峥嵘
——新四军老战士潘孝臣

undefined

从懵懂少年到坚定党员,从新四军战士到教育战线奉献者,他在战火中淬炼信念,于建设中传递星火,亲历战争,更知和平珍贵;传承精神,甘作薪火之人。他就是四川大学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潘孝臣。
逃荒岁月,斗志觉醒
1936年,为躲避饥荒,潘孝臣一家从老家商丘逃往苏皖交界,最终在安徽灵璧县界沟镇落脚,借住地主打麦场的“场屋”勉强度日。1938年,日军侵占界沟,滥杀无辜,潘孝臣曾亲眼目睹日军开枪打死地主儿子,心中埋下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和伙伴们为泄愤,悄悄拔掉日军电话线杆,还试图砍断电话线,用稚嫩的行动反抗暴行。
1940年秋,全家再次逃荒,迁至马公店五里代家村,依旧靠讨饭维生。一次,潘孝臣的哥哥在通店子讨饭时遇到新四军,指导员见其条件合适,邀请他参军,征求父亲意见,父亲欣然同意。几日后,哥哥正式加入新四军,开启军旅生涯,这也在潘孝臣心中种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
少年参军,投身革命
兄长参军后,全家搬到马公店南边的小刘庄。1942年10月,父亲带潘孝臣去探望兄长,因新四军频繁转移,父子俩辗转多日才找到部队。见到兄长后,潘孝臣坚定地表达了参军意愿,父亲担忧他年纪太小不被接纳,潘孝臣便找兄长帮忙。兄长向指导员请示后,指导员很快同意,潘孝臣就此留在11旅32团1营1连当通讯员。
游击岁月,艰难周旋
参军后,潘孝臣随部队在浍南一带打游击。游击区紧邻日军据点,部队只能夜间行动。每晚,百余人的连队会分成几路,拉开距离行军,一夜要辗转多个村庄,用灵活战术迷惑日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行军时,战士们格外谨慎:不能咳嗽,忍不住就用沙土捂嘴掩盖声音;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有火光,生怕暴露行踪。
部队没有固定住所,常借住百姓家。拂晓入住后,会派便衣哨兵在村外隐蔽站岗,还实行“只进不出”的规定以防泄密。战士们上午休息时,或在地上铺麦草,或拆下百姓家门板当床,紧急情况下必须穿衣抱枪睡觉;下午则在隐蔽处练习瞄准、攀杠、打草鞋,或是学习文化。新四军第四师发放的四册识字课本,每册都有“新四军是抗日军,救中国,打日本”等通俗上口的句子,既帮战士们扫盲,又加深了大家对新四军的认识。
首战告捷,初露锋芒
1942年11月,日军对淮北展开大扫荡,潘孝臣所在的四师在彭雪枫师长带领下前往外线打击敌人。淮河上的大铁桥是日军津浦路交通要道,日军在淮河北小蚌埠设据点,修建多座炮楼和碉堡守卫。为拔掉这一据点,连部决定派周班长和年纪最小、不易引人注意的潘孝臣前去侦察。
潘孝臣换上百姓衣服,哼着日军军歌走向据点。门口的日军见他是个孩子,还哼着日本歌曲,放松了警惕,他顺利进入据点。在据点内,他用日语跟日军搭话“太君,休息休息”,还大胆地夺下日军香烟抽,让日军彻底放下戒备。他趁机默默记下碉堡、炮楼位置及出入口等关键信息,随后迅速向周班长汇报。
连部首长根据情报用沙盘制定作战计划,凌晨2点突袭据点。战士们奋勇作战,仅用十多分钟就取得胜利,俘虏数十名伪军,我军无一伤亡。此后,潘孝臣又先后参加了新马桥、沱河、山子头等战斗,在战火中快速成长。
转型照护,坚守初心
1944年6月,潘孝臣调往马庄荣誉连,给指导员余从善当通讯员。荣誉连由未归队的伤病员组成,伤病员归队后便解散。9月,他又调往陈县庄的旅卫生部休养所当照护员。潘孝臣在休养所几乎不离病房,什么活都干,因表现突出,在金圩子被评为淮北军区卫生部工作模范。1945年2月,日军扫荡,潘孝臣与其他照护员、伤员分散安置在洪泽湖西岸。他隐蔽身份住在李台子李姓百姓家,一个月后归队。
两次历险,死里逃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部队撤退时途经大运河,无桥可过且追兵在后,战士们只能跳河游向对岸。潘孝臣和副排长李德才拉着一匹骡子跳河,借骡子浮水拉着其尾巴渡河。途中流弹密集,副排长和骡子不幸中弹牺牲,潘孝臣后来已记不清如何上岸,还与部队失散。多年后与战友重逢,战友感慨道,当年大家都以为他已牺牲在运河里。
1948年,潘孝臣生病住院,康复后,与另一名小战士背着两枚自制手榴弹、穿着新四军军装寻找部队。走到两淮地区时,一位区委书记发现他们在敌占区穿军装,赶紧带他们躲进百姓家。中午吃饭时,百姓女儿突然大喊“反动派进村啦”,他们往外冲时被反动派堵住。危急时刻,区委书记开枪打倒两名反动派,潘孝臣趁机逃脱,反动派紧追不舍。他先后扔出两枚手榴弹,借爆炸争取时间,与同伴、区委书记分头逃跑。潘孝臣跳进抗日沟,抬头打探时遭反动派开枪,幸好未中,后来才发现军帽帽檐上有个枪眼,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北上征战,军民同心
保卫两淮战役后,潘孝臣又参加宿北战役。1947年,部队抵达山东,百姓热情支援:将高粱米留给战士,自己吃用高粱壳做的酸煎饼。潘孝臣由衷感慨,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支持。
在山东,他还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8年底,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战况激烈,环境艰苦。寒冬里,伤员缺乏御寒衣物,脚冻得难受,战士们找烧热的石头砖块裹草让伤员搓脚御寒,潘孝臣还脱下粗毛背心给伤员裹脚。淮海战役我军近60万参战,近500万百姓支援,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解放杭州
1949年4月20日晚,大雨滂沱,潘孝臣所在的两个兵团共30余万人在长江边集结,准备渡江。战前,每人准备竹制三角架,即便中弹仍能漂浮,还可搭手开枪。指导员激励战士:“毛主席不睡觉,等着胜利消息!”战士们士气大振。
渡江开始,战士们乘小木船向对岸前进,江面上子弹如雨,雨水与血水交织。4月20日至 21日,两个兵团全部渡江。5月3日,潘孝臣所在的62师夺取钱塘江大桥,成功解放杭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一年后,潘孝臣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任排长。 美军的装备在当时可谓是遥遥领先,敌我力量悬殊。 我军物资运输常遭轰炸,运抵前线不足三分之一,且美军飞机频繁低空轰炸。但志愿军斗志昂扬,有防空哨战士用步枪击落敌机。朝鲜人民虽艰苦度日却乐观坚韧,妇女、老人等后方人员纺纱制衣、送情报物资,甚至舍身保护志愿军伤员。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潘孝臣回忆说,朝鲜人民是真的含着泪水送他们走的。这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情谊永志不忘。
暮年弘道,薪火相传

烽火岁月的磨砺,铸就了他坚如磐石的意志;无数战友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时光未曾磨灭他的热忱。如今,年近期颐的潘孝臣,以暮年之躯为笔,以毕生信念为墨,依 旧活跃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台 。他始终心系青年一代的成长,用余热为后辈照亮前行方向,续写着一名老党员、老战士永不褪色的奉献篇章。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