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川枫华
银龄故事
正文
新四军老战士潘孝臣:烽火铸忠诚,赤心咏峥嵘
来源: 教育部老干部之家微信公众号   |    时间:2025-10-16 16:39:56   |   浏览:

从懵懂少年到坚定党员,从新四军战士到教育战线奉献者,他在战火中淬炼信念,于建设中传递星火,亲历战争,更知和平珍贵;传承精神,甘作薪火之人。他就是四川大学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潘孝臣。

逃荒岁月,斗志觉醒

1936年,为躲避饥荒,潘孝臣一家从老家商丘逃往苏皖交界,最终在安徽灵璧县界沟镇落脚,借住地主打麦场的“场屋”勉强度日。1938年,日军侵占界沟,滥杀无辜,潘孝臣曾亲眼目睹日军开枪打死地主儿子,心中埋下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和伙伴们为泄愤,悄悄拔掉日军电话线杆,还试图砍断电话线,用稚嫩的行动反抗暴行。

1940年秋,全家再次逃荒,迁至马公店五里代家村,依旧靠讨饭维生。一次,潘孝臣的哥哥在通店子讨饭时遇到新四军,指导员见其条件合适,邀请他参军,征求父亲意见,父亲欣然同意。几日后,哥哥正式加入新四军,开启军旅生涯,这也在潘孝臣心中种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

少年参军,投身革命

兄长参军后,全家搬到马公店南边的小刘庄。1942年10月,父亲带潘孝臣去探望兄长,因新四军频繁转移,父子俩辗转多日才找到部队。见到兄长后,潘孝臣坚定地表达了参军意愿,父亲担忧他年纪太小不被接纳,潘孝臣便找兄长帮忙。兄长向指导员请示后,指导员很快同意,潘孝臣就此留在11旅32团1营1连当通讯员。

游击岁月,艰难周旋

参军后,潘孝臣随部队在浍南一带打游击。游击区紧邻日军据点,部队只能夜间行动。每晚,百余人的连队会分成几路,拉开距离行军,一夜要辗转多个村庄,用灵活战术迷惑日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行军时,战士们格外谨慎:不能咳嗽,忍不住就用沙土捂嘴掩盖声音;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有火光,生怕暴露行踪。

部队没有固定住所,常借住百姓家。拂晓入住后,会派便衣哨兵在村外隐蔽站岗,还实行“只进不出”的规定以防泄密。战士们上午休息时,或在地上铺麦草,或拆下百姓家门板当床,紧急情况下必须穿衣抱枪睡觉;下午则在隐蔽处练习瞄准、攀杠、打草鞋,或是学习文化。新四军第四师发放的四册识字课本,每册都有“新四军是抗日军,救中国,打日本”等通俗上口的句子,既帮战士们扫盲,又加深了大家对新四军的认识。

首战告捷,初露锋芒

1942年11月,日军对淮北展开大扫荡,潘孝臣所在的四师在彭雪枫师长带领下前往外线打击敌人。淮河上的大铁桥是日军津浦路交通要道,日军在淮河北小蚌埠设据点,修建多座炮楼和碉堡守卫。为拔掉这一据点,连部决定派周班长和年纪最小、不易引人注意的潘孝臣前去侦察。

潘孝臣换上百姓衣服,哼着日军军歌走向据点。门口的日军见他是个孩子,还哼着日本歌曲,放松了警惕,他顺利进入据点。在据点内,他用日语跟日军搭话“太君,休息休息”,还大胆地夺下日军香烟抽,让日军彻底放下戒备。他趁机默默记下碉堡、炮楼位置及出入口等关键信息,随后迅速向周班长汇报。

连部首长根据情报用沙盘制定作战计划,凌晨2点突袭据点。战士们奋勇作战,仅用十多分钟就取得胜利,俘虏数十名伪军,我军无一伤亡。此后,潘孝臣又先后参加了新马桥、沱河、山子头等战斗,在战火中快速成长。

转型照护,坚守初心

1944年6月,潘孝臣调往马庄荣誉连,给指导员余从善当通讯员。荣誉连由未归队的伤病员组成,伤病员归队后便解散。9月,他又调往陈县庄的旅卫生部休养所当照护员。潘孝臣在休养所几乎不离病房,什么活都干,因表现突出,在金圩子被评为淮北军区卫生部工作模范。1945年2月,日军扫荡,潘孝臣与其他照护员、伤员分散安置在洪泽湖西岸。他隐蔽身份住在李台子李姓百姓家,一个月后归队。

两次历险,死里逃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部队撤退时途经大运河,无桥可过且追兵在后,战士们只能跳河游向对岸。潘孝臣和副排长李德才拉着一匹骡子跳河,借骡子浮水拉着其尾巴渡河。途中流弹密集,副排长和骡子不幸中弹牺牲,潘孝臣后来已记不清如何上岸,还与部队失散。多年后与战友重逢,战友感慨道,当年大家都以为他已牺牲在运河里。

1948年,潘孝臣生病住院,康复后,与另一名小战士背着两枚自制手榴弹、穿着新四军军装寻找部队。走到两淮地区时,一位区委书记发现他们在敌占区穿军装,赶紧带他们躲进百姓家。中午吃饭时,百姓女儿突然大喊“反动派进村啦”,他们往外冲时被反动派堵住。危急时刻,区委书记开枪打倒两名反动派,潘孝臣趁机逃脱,反动派紧追不舍。他先后扔出两枚手榴弹,借爆炸争取时间,与同伴、区委书记分头逃跑。潘孝臣跳进抗日沟,抬头打探时遭反动派开枪,幸好未中,后来才发现军帽帽檐上有个枪眼,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北上征战,军民同心

保卫两淮战役后,潘孝臣又参加宿北战役。1947年,部队抵达山东,百姓热情支援:将高粱米留给战士,自己吃用高粱壳做的酸煎饼。潘孝臣由衷感慨,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支持。

在山东,他还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8年底,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战况激烈,环境艰苦。寒冬里,伤员缺乏御寒衣物,脚冻得难受,战士们找烧热的石头砖块裹草让伤员搓脚御寒,潘孝臣还脱下粗毛背心给伤员裹脚。淮海战役我军近60万参战,近500万百姓支援,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渡江战役,解放杭州

1949年4月20日晚,大雨滂沱,潘孝臣所在的两个兵团共30余万人在长江边集结,准备渡江。战前,每人准备竹制三角架,即便中弹仍能漂浮,还可搭手开枪。指导员激励战士:“毛主席不睡觉,等着胜利消息!”战士们士气大振。

渡江开始,战士们乘小木船向对岸前进,江面上子弹如雨,雨水与血水交织。4月20日至 21日,两个兵团全部渡江。5月3日,潘孝臣所在的62师夺取钱塘江大桥,成功解放杭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一年后,潘孝臣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任排长。 美军的装备在当时可谓是遥遥领先,敌我力量悬殊。 我军物资运输常遭轰炸,运抵前线不足三分之一,且美军飞机频繁低空轰炸。但志愿军斗志昂扬,有防空哨战士用步枪击落敌机。朝鲜人民虽艰苦度日却乐观坚韧,妇女、老人等后方人员纺纱制衣、送情报物资,甚至舍身保护志愿军伤员。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潘孝臣回忆说,朝鲜人民是真的含着泪水送他们走的。这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情谊永志不忘。

暮年弘道,薪火相传

烽火岁月的磨砺,铸就了他坚如磐石的意志;无数战友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时光未曾磨灭他的热忱。如今,年近期颐的潘孝臣,以暮年之躯为笔,以毕生信念为墨,依 旧活跃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台 。他始终心系青年一代的成长,用余热为后辈照亮前行方向,续写着一名老党员、老战士永不褪色的奉献篇章。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