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96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叶政书提及往事,他眼角湿润,声音却依然铿锵:“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天长县,临近新四军二师所在地。当年和我一起参军的104人,解放后只剩十余人……如今,就剩我一个了。”
烽火岁月:用生命守护秘密的机要员
抗日战争时期,叶政书在新四军二师担任机要员、交通站站长。“所有党员的名单都在我手上,部队的情报、物资都要经我之手。”他回忆道,“前线将士在冲锋,我虽不在最前沿,却感到肩上担子比山还重。”
首长对机要工作的要求极其严格——“守口如瓶”是他刻进骨血的准则。在一次向山东撤退的急行军中,他前后的战友接连牺牲,只有他带着机密文件活了下来。“我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战争的残酷,让我更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
转战千里:从战场到白衣战线的跨越
抗战胜利后,叶政书随部队从中原辗转至大西南,人生轨迹悄然转向医疗卫生领域。从部队到地方,再到高校,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热忱与严谨。但命运的齿轮再次为他转动——1976年,中国向刚刚独立的莫桑比克派出首批医疗队,叶政书被任命为医疗队总支书记、队长。
远征非洲:仁心仁术书写大爱无疆
经过数日辗转、多次起降,医疗队抵达莫桑比克。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艰难:资源匮乏、环境恶劣,全市仅有一所医院、四个病房。叶政书带领的20余人医疗队被分派至两个城市,他所在的太特市更是条件艰苦。“人手减半,但使命加倍!”

队员们一边为患者看病,一边培训当地医生,每日面对的是疟疾、贫困与医疗资源的极度短缺。然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中国医疗队以仁心仁术践行着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胸中沸腾的是热血,肩上扛起的是国家使命!”叶政书记得,即便语言不通、设备简陋,队员们仍用精湛医术和真诚关怀赢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
岁月回声: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如今,叶老家中仍保存着当年在莫桑比克的工作笔记和泛黄照片。他说:“当年我们守护的是国家机密,后来我们传递的是生命希望。从战场到医院,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春风拂过老人胸前的军功章,他轻声说道:“牺牲的战友们没能看到今天……但国家强盛、人民安康,便是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