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川枫华
书籍刊物
正文
《濯锦录——名宿与旧事中的百年川大》第一卷
来源: 暂无   |    时间:2018-03-27 00:00:00   |   浏览:

                                                         序

百年川大,百年华章。座落在成都锦江河畔的四川大学,已历经116年风雨。一代又一代川大人用勤劳、智慧与才华,书写了学校一篇又一篇灿烂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四川大学也以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不断接纳和淬炼着这些财富。锦愈濯而愈亮,酒愈陈而愈香,经过锦江之水的百年濯洗和巴蜀大地的浸润滋养,四川大学的精神和文化也愈加厚重和可贵。

只有珍视传统,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尊重过去,才能看得的更宽。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先贤俊杰,曾一次又一次在川大的历史画卷里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前辈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感所悟,都已融入四川大学的每一寸土地,铸就了川大现今的理念、视野和胸怀;他们的故事,也如同那永不停息的锦江之水,一年又一年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浸润进川大学子的心。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在学校的支持下,专门组织学生对老同志进行采访,汇成了这本文集,其中包含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记录,回忆了为川大的发展与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包括史学名宿蒙文通、徐中舒,化学家鄢国森、口腔医学专家王瀚章、预防医学与职业病防治先驱詹承烈、经济学家周春……。在整理出来的这些文章中,有的重现了学者大师的治学之路,有的描述了学校领导的思考与探索,有的阐述了普通老师的育人之道,有的记录了退休职工的亲身经历。将这些过往的故事记录下来,有助于传承川大传统,有助于弘扬川大精神,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川大,理解川大,发展川大。

我懂得这本文集的珍贵,相信她会在多方面感染、启发和告诫我们,无论是办学和管理,还是做人和治学,都应当虚怀若谷,脚踏实地,少一点浮躁,多一份安宁;少一点虚伪,多一份实在;少一点偏狭,多一份从容;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执著。

原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罗中枢

         目录(第一卷)

往事并不如烟 ——访离休干部罗荻萍 1

战火中的华西协合大学 ——访退休老师王瀚章 6

忆慈祥长者徐僖 10

访退休老师周应德教授 13

医者仁心 ——访离休干部詹承烈 24

访退休老师周仲壁、郭履容夫妇 28

生命科学学院的“农业专家” ——访退休老师罗鹏 41

多彩一生   踏实贡献 ——访离休干部尤力 53

访离休干部孙慈 64

平凡而又丰富的人生 ——访离休干部樊弢 70

激情燃烧的岁月 ——访离休干部黄桂芳 75

访离休干部陈麟书 83

寸草春晖不减风华   涓滴海涵乃成其大 ——访退休老师鄢国森 87

访退休老师赵静桂 98

从军队到学校的后方战士 ——访离休干部林跃 100

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的革命伉俪 ——访离休干部葛格与老伴杨竺新 104

风雨征程五十年 ——访离休干部焦方 111

英魂忠骨  永存我心 ——访离休干部冀玠秋 123

与教育伴一生 ——访退休老师李承典 131

记忆中的革命岁月 ——访离休干部王立信 136

“我们”的信念 ——访离休干部林向 143

继往开来的川大法学院 ——访退休老师秦大雕 150

四川大学科仪厂辉煌的七年(1976—1982) ——访退休老师秦大雕 156

记著名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访离休干部陈贤华 159

我在华西坝的十四年 ——访退休老师陈钟光 164

四川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修建 ——访退休老师陈国易 170

真情和音乐都是没有国界的 ——访退休老师罗义蕴 174

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访退休老师程光钺 191

牢记党的教诲  践行对党的誓言 ——访离休干部李永贵 196

平凡人在川大 ——访离休干部刘向阳 206

立志、学习、创新 ——访退休老师童长春 209

心与心的对话 ——访退休老师王炳南 213

矢志不渝追求真实 ——访退休老师杨耀坤 216

油库大爆炸之后川大抢救了14个阶级兄弟的生命 ——访退休人员李玉林、高大珍等 227                     一位“牺牲小我”的川大人 ——访退休老师万鸿声 230

三尺讲台,承两纪岁月如故  七尺身躯 ,时甲子风霜德高望重 ——访退休老师秦自明 239

博才学者 ——访退休老师李映发 251

与川大风雨同舟三十年 ——访退休老师衡进知 254

访退休老师王祯学 256

生命就是流光溢彩 ——访退休老师龙济鑫 260

华西琐忆二三事 ——访退休老师吕重九 263

乐观忙碌着的邓老师 ——访退休老师邓世方 272

勿忘川大成长史 ——访退休老师严仕俊 276

最是那难忘的学生时代 ——访退休老师张家菊 278

川大总机室的变迁 ——访退休人员袁世超 281

记川大一份普遍而又不灭的价值 ——访退休老师冷文华 285

奉献无止境  学术倾一生 ——访离休干部周春 290

追忆顾锷 ——访顾锷的妻子韦保涵 298

后记 305

《濯锦录》(第一卷)

后   记

巴蜀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川大,历经风雨。一代代的川大人铸就了川大特殊的精神与气质,他们用青春与激情书写川大的历史与文化,用学识与才华成就川大的硕果与辉煌。他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经历过的幕幕情景,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这些珍贵的记忆与述说有的并不见于校史与资料中,我们希望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通过他们看似零散的故事,一睹百年名校的别样情怀和风采。

为此,我们联系并组织了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学生对川大离退休老同志进行了访谈。为保证质量,我们首先对这批学生进行了培训,其中包括这次访谈工作的目的、意义、主题、内容、程序、采访技巧以及录音设备的使用等等,再联系老同志并征得同意,拟出提纲,预约时间,最后安排学生与老同志见面。经过多次访谈,学生们将录音进行整理、形成初稿,并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将稿件交给老同志核实、修改,最后编辑成书。但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有的老同志心有顾虑,不愿意将谈话内容公开,所以部分访谈内容无法收录到本书里。二是学生和老同志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观念导致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不一致,有的学生整理出来的访谈内容与老同志想要表达的意思有较大出入,所以文稿前后经历了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修改方能定稿。三是内容的筛选。有的老同志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个人成长经历、人际交往甚至家庭琐事,录音长达几十个小时,为避免内容过于繁杂,我们决定以反映川大的人、事、物为主,同时折射国家的变迁与发展。这样经过裁剪与筛选,厚厚一叠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最后可供使用的几乎所剩无几。另外还有被采访人因为出国、生病,或者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原因而导致访谈中断。尽管如此,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这项工作还是告一段落,形成了本书雏形。

虽然事先对访谈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当这一篇篇稿件呈现出来时,我们仍被一个个故事所感动和震撼。这些或长或短的文章不仅近距离接触到那些为了理想、信仰、事业而抛洒青春和热血的精彩人生,也涉及很多平凡的点滴过往,这些都汇成了川大的精神与情怀,见证了百年川大的成长历程。在这一篇篇采访记录中,我们能看到对真理和信仰矢志不渝的追求,对事业“舍生取义”的无私奉献,对爱人用尽一生去践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这些故事是如此生动和亲近,那些被影视题材反复歌颂的事迹竟然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原来川大的每一片绿色、每一幢建筑、每一个学科的背后都有着这样一群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人们!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能有机会长时间深入地与一位长者交流无疑是幸运的。这些故事对他们的熏陶和影响可能惠及他们一生。许多同学反映与老同志的深入交谈让他们如沐春风,老同志不仅对他们的学业进行指导,还对他们的人生规划提出建议。更有许多学生与被采访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忘年之交,在访谈结束后仍然长期保持联系。有一位学生在参与访谈工作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问他为什么入党的时候,他说:“因为我与这位身为共产党员的老人接触中,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那样的人。”

访谈工作也在老同志中引起了反响。我们将一些访谈内容放进主办刊物《秋实》中,老同志看到后纷纷来信,表示被这些故事所感动,让他们回到了曾经的青春岁月。一些老同志还积极投稿,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努力让采访的内容更加充实。他们希望川大的优良传统能发扬光大,让自己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仍能为奋斗了一生的学校再尽一份绵薄之力。

访谈工作对从事离退休工作的在职人员也是一次洗礼和教育,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他们知道了自己工作的对象是这样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从而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同志纷纷拿起笔来,记录下工作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投入到这项伟大事业中去。

这次访谈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校党委罗中枢常务副书记作为主管领导对这项工作一直给予指导和鼓励。学校对离退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访谈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感谢老干部党总支和离退休工作处的全体同事,多年来为离退休事业默默付出,为我们的老年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这次访谈中做了很多工作联系、动员工作。

感谢各位老领导、同事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建议和帮助;感谢广大离退休老师对这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感谢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此事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学生的辛勤工作;感谢出版社老师的编辑和校对。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成就了这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当四川大学制定现代大学《章程》,以法制理念和科学管理推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希望这些老人的讲述成为一种无形的牵引,以不见棱角却坚韧执着的精神与气质,引领后辈学子进入一个充满信念、激情与奉献的世界。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书看到不一样的百年名校——四川大学。

我们渴望用最生动的文字描述出先贤前辈们的精神风貌,然而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文中依然存在不尽贴切之处,诚愿各界详加指正,我们定会不断改进!

本书得到了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出版基金的资助。

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老干部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史冰川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