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川枫华
银龄故事
正文
中国方案引领数字经济 :数字公民培育工程 开启新篇章
来源: 《祖国》杂志   |    时间:2024-11-25 10:15:08   |   浏览:

邓玲教授

数字经济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商业活动和交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涵盖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众多领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优势、超大市场规模、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建立形成以数据要素制度为基础,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数据基础设施为载体,“数字产业化 + 产业数字化 +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并以“中国方案”赋能千行百业。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逐渐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字公民培育工程正是数字经济“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传统公民向数字公民转变,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2024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进一步强调要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而数字公民培育工程则是数字人才培育的基础性工程,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随着数字公民培育工程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新篇章也将顺势开启。

1、数字时代下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

数字公民,是相对于传统公民而言,拥有数字化身份,具备一定数字素养和技能,能够合法、安全、负责地使用数据、数字技术、数字设备从事生产生活,并参与数字社会活动的公民。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包括数字意识、数字技能、数字安全、数字伦理和数字参与等内容。中央网信办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指出 ,要“注重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从意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强调了数字公民的基本素养。可见,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具体能力,是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显然,这些素养和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从传统公民到数字公民需要引领和培育。

2、高质量发展下的战略视角

在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数字公民培育工程至关重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 , 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民情,要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 战略性、先导性工作,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因此,数字公民培育工程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数字公民培育工程通过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促进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数字素养是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乎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质以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它贯穿于数字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公民自身发展的全周期。通过精准化、专门化的数字技能培训,不仅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字人才,还能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实现数字教育的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强调以数字技术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谋求教育数字化发展与数字公民的培养。今年8月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是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数字公民培育工程不仅旨在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还致力于提升公民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培育亿万个能够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数字公民和成千上万个能够传播数字技术的培训师 ,将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精细化程度,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建设人才强国与数字中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并助力解决我国人力资本开发不足和基层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

3、数字公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与实施

2017年,我国首个“数字公民”试点项目在福州市鼓楼区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福州市鼓楼区委区政府与新大陆科技集团联合开发,成立了”数字公民”联合实验室,重点是建设公民的数字身份认证平台、个人数据归集平台。试点项目大幅度地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社会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度,为国内开展数字公民培育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近年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成都工业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带领四川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成都格润创新科技研究院部分师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和成都市蒲江县开展“公民义务授课与知识更新”制度试点工作,并以数字公民培育工程为重点深入推进。邓玲教授团队以数字知识与技能的传播为试点的载体,以“培训培训者”为制度试点的重要方法,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行动。

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采用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引进高校和科研单位团队,充分依靠移动、电信、联通、铁塔等本土企业和“数字能人”的技术力量,开发了一系列数字技能 的普及课程、教材和教学视频,养了一批本土的数字技能培训师,把数字经济的知识和技术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传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数字公民培育模式。一方面运用“培训培训者”方法,快速有效而又低成本地传播 视频剪辑、手机使用、各类APP使用等数字技能。另一方面采用“100+20+2”的场景能力培育模式,着力培养公民的数字应用场景意识和场景能力。截至2024年8月28日,邓玲教授及其团队已经组织了194期数字场景案例的学习,从农副产品电子商务O2O 新消费场景、基于移动支付的智慧交通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5G智慧医院场景到“无人+智慧农业”数字管理服务场景、农业智慧化服务场景、AI助农场景,从农产品贸易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5G+数字乡村、5G无人农场到云稻米认养模式、生成式AI技术方法和工具、智慧水稻种植场景等,成为数字公民培育工程实施的先锋队伍。

4、威远、蒲江示范下的制度化推进

2019 年年底,针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技术传播速度较慢这一瓶颈问题,邓玲教授提出《设立“公民义务授课与知识更新”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四川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020 年 7 月,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开展公民义务授课与知识更新制度试点。制度试点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的现实出发,努力探索构建中国式人力资本开发新模式,鼓励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公民,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在一生中回馈社会 300 个学时的义务授课,把他拥有的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技术、经验总结整理成讲稿和课件,向社会义务传授。同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终身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对公民的授课质量、数量、回馈的学习机会进行管理,组织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搭建各种教学平台,为公民的义务授课活动提供服务,对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整个工作由三部分构成,公民义务授课、再学习(知识更新)以及终身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公民义务授课与知识更新”制度不仅有利于解放县域经济的数字化道路,是值得推广的“中国方案”。

5、“培训培训者”的独特之处和深远意义

数字公民培育工程,又可称为数字公民“培训培训者”工程。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培训培训者”的特点是“以教为学”,是一个“裂变式”推进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有效方法。邓玲认为,对于一般的数字技能和知识,只要有知识和技术差距,就可以进行知识传播。能者可以为师、先学者可以为师。因此,培育数字公民,不仅要把他们作为受训者,传授知识给他们,更要把他们作为培训师来培训,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术后,再去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提升了学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也大幅节约了培训成本。“培训培训者”同时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创新培训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通过“学 + 教”的实际体验,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技术传播能力。

在邓玲教授看来,数字公民“培训培训者”工程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裂变”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且低成本地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尤其是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能力,符合中国国情,也是实现中国数字化的迫切需要。可以有效利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巨大的优势,部分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知识技术传播速度缓慢的瓶颈,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消除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

另外,针对我国的农业大省如何推进农业数字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邓玲认为,需要从创新的视角,正确认识农业数字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路径,学习借鉴工业数字 化和服务业数字化的经验和教训,加快农业数字化的发展。要坚持使命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相融合,以发展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瞄准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痛点堵点问题,集中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

邓玲建议,要以数字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场景的优化空间布局功能,“数实”结合载体功能、生产要素配置功能和创新范式变革功能,采用技术驱动和场景驱动“双轮驱动”模式,全面推进农业场景数字化。同时实施数字公民培育工程,采用“培训培训者”方法,快速有效且低成本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进而达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6、“100 +20 +2”模式的运作机制

“100+20+2”是数字公民培育第2阶段,即场景意识和场景能力培育阶段的创新模式。邓玲教授将她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引入数字公民培育中,体现了她特别强调 “学”、“思”、“创”、“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100”即采取线上的方式学习100个以上的数字应用场景,培养场景意识和场景识别能力。“20”即采取线下研讨的方式 带领学员分析 20 个数字场景案例,分析思考的要点是场景的构成要素、功能结构和运行机制。“2”即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创作设计 2 个数字应用场景,并在适当的时候建设并运营之。

在 100 个场景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动员学员的积极性,让其认识到场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场景意识。在 20 个场景的分析过程中,以研讨的方式,集思广益,针对场景的结构、功能、技术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开展广泛讨论,最终将该场景分析透彻。在 2 个场景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待打造的场景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及场景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7、场景能力的六个方面

在数字公民培育工程中,场景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数字公民能力培育的关键。邓玲认为,数字公民要熟练地使用或打造一个完整的数字应用场景,除了具备场景意识以外,还需要提升六方面的能力,分别是场景识别能力、场景分析能力、场景设计能力、场景建设能力、场景运营能力和场景提升能力。场景识别能力即能够在众多场景中将传统场景和数字应用场景识别出来。场景分析能力即将识别出来的场景的结构、功能、技术等分析出来,并明确其如何赋能。场景设计能力即通过分析结果,能够设计出符合自己设想的场景。场景建设能力即将设计出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打造出来。场景运营能力即场景打造出来以后,还需要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思路来使其可持续发展,发挥本该带来的价值。场景提升能力即跟踪、完善已打造出来的场景。这六方面的能力,共同支撑起一个数字应用场景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全过程,并让学员的数字场景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数字化浪潮加速演进之下,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从社会宏观层面看,立足人的数字化生存与发展、形成数字时代命运共同体的数字公民培育是服务国家发展与国际担当的时代责任与积极应对,亦是全球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威远、蒲江的示范带动下,我国数字公民培育工程正在开启新篇章,拥抱数字化,坚持创新驱动的“中国方案”正在深刻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