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川枫华
银龄故事
正文
卅五载春风化雨,育人路初心永续——访电气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杨昌荣
来源: 电气工程学院   |    时间:2025-10-24 16:25:34   |   浏览:

锦江之畔,望江楼旁,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曾有一道身影日复一日地穿梭于仪器设备之间,用35年的时光浇灌出满庭芬芳的电气人才,他就是学院退休教师杨昌荣老师——一位始终将“理论扎根实践,实践反哺教学”的教育耕耘者。

近日,我们循着时光的足迹,与杨老师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藏在实验室里的坚守、奋斗与期许。

谈及与教育事业的结缘,杨老师的目光望向了过去的岁月:“那时候的实验室,仪器陈旧、技术落后,连开展基础实验都要克服不少困难。”可即便环境艰苦,杨老师心中却燃着一团“干事业”的火。从那时起,他便认准了这条“理论—实践—教学”的道路:在实验中验证理论,再把实践里的真知揉进课堂,让学生不仅懂“纸上谈兵”,更会“实战攻坚”。这份对职业的热爱、对育人的执着,成了他在实验教学岗位上坚守35年的初心使命。

1A23E

实验室的发展,是杨老师职业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与团队并肩作战的勋章。“当年搞实验室建设,最难的就是经费短缺、师资不足的问题,”杨老师的话里藏着不服输的韧劲,“但我们心里有个目标:要让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上手干工程、解难题。”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断将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化作支撑人才成长的“基石”,让实验室过去落后的电磁式保护,迭代为“523实验室工程”时期的微机保护,再跃升为如今的智能数字化光纤保护。

作为深耕教育一线的资深教师,杨老师对电气学子的成长有着殷切的期盼,也有着实在的叮嘱。在他看来,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的“第一块敲门砖”,只有把理论学深悟透,才能在后续研究中少走弯路。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慢慢扎根、细细沉淀,积累够了,自然会有突破。此外,杨老师还特别提醒研究生:“要抬头看路,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研究方向,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需求、行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科研才有价值。”

1A1FB

从条件艰苦的旧实验室起步,到国内一流的新平台落成,始终不变的,是杨老师对“理论—实践—教学”的坚守。这份“躬耕实践,立德树人”的精神,不仅是学院的宝贵财富,更将成为指引电气学子扎根专业、精进技术的灯塔,助力他们在科研攻关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四川大学老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